冉舟个性网 > 说说大全 > 正文
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名言【精选100句】
admin 2023-09-08 10:36:13 说说大全 59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
1、当我们通读《自然书》时,为诗人打通植物、自然、风光与人身官能精神统觉的才华与技术而欣然击节之时,对这类“泛肉身化”写作技术的现代性如何指认?换句话说,孙文华这些作品与耿林莽的“海洋喻象”、许淇的“草原喻象”如何区分?统观散文诗写作,乡土题材、自然书写、浪漫抒情依然是其主流形态。光鲜的词语,纯美的意象,独特的修辞,新奇的构思,依然是散文诗群给读者留下的共性景观。在如此非个性化书写中,孙文华是否有殊异性,其独一辨识度何在?
2、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春江水暖鸭先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秋水篇)
3、早期人类学对人与物关系的认识,离不开笛卡尔哲学的二元划分法:人是主体,非人类的物是客体。“同时,物也会被人的主观性目光/认知赋予不同的意义,并引发思想、观念与情绪,成为‘象征的物’。”(谢冰雪梁燕:《分隔、弥合与异化——西方人类学对于人与物关系的探讨》)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目光下,物从属于人,居于次要位置。植物与人的关系亦然。然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消费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已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例如,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就强调了非人元素(物)的能动性。人类中心主义被打破,人与物的力量趋于平衡,相互博弈、转译。
4、张剑教授阐释“环境意识”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8、唐诗中人与自然相融合,首先表现在把自然“人性化”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些脍炙人口的田园诗、山水诗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描写的秋雨后的空山,沐浴在松林间的清辉,石头上缓缓流淌的清泉,竹林里浣纱归来少女的嬉笑,在莲叶间轻快穿行的鱼舟,彼此组成了一幅清丽明快、和谐生动的生活场景。在这里,空山、秋雨、明月、清泉不再是距人千里之外、与人格格不入的僵死生硬的自然物;浣纱捕鱼人的劳动也不见艰辛,山川日月与人的活动默契而成为生活相连的部分。诗人的眼中是温馨生动,富有人情味的自然景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9、“青春写作”需要走向成熟,走向表现内容的深切丰富,表现格式的多元独特。毕竟,进入现代以来,散文诗的高山仰止的源头有两个,国内当属鲁迅,而国外当属波德莱尔。其实像勒内.夏尔的《唯一幸存原》等也是非常成功的跨界写作,即使已故浙江诗人高崎的散文诗也卓具一格,其语言的超迈高古,镇定专注,华瞻瑰丽,值得深入研究。但是,总体上看,当代汉语散文诗写作还在路上,离丰富多元、逼视现实、透视时间的新型成熟文体尚待诗人们生生不息的努力。
10、吴先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和生态伦理研究
11、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2、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登山观瀑,临江泛舟,仰观天宇,俯视山川,在自然和社会博大恢宏的空间奔来驰去,日月山川、风雨雷电、草木虫鱼都成为他们捕捉的对象,成为生情化理之源和抒怀言志的载体。文人的审美敏锐正在于统纷纭以妙悟,发独见于毫端。自然山水与古典诗词的结合,产生了绵久的韵味。
13、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代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4、唐代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5、自然诗歌与城市话题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什么在城市生活多年,却找不到有质感的生活?我常想,在城市生活一天,还不如去农村种一棵菜。
16、关系极为密切,此处仅举一例:物理学中有个熵增加原理,主要是指物体(体系)的能量从高向低转换时可以自发(随意),只是体系的混乱度会增大,但要从低状态向高状态转化(规则性增强)是需要体系外的能量消耗的。从人类所处的自然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人类要破坏自然很容易,但是想要重建大自然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17、地球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对抗,到今天,已达到巅峰状态。自然改变了,食物改变了,很多东西都改变了……我是农村长大的,但我也回不去了。现代人很多都如此,大家把肉体放在城市,心却时常为回不去的故乡而伤感,诗歌创作中自然就会涉及到这些改变。
18、——从鲁侯养鸟看人与自然关系
19、文章原载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20、休斯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自然题材诗歌勾画了一个二战期间及其结束之初美国非裔民族从南方乡村到北方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展现了自然作为一种体制化的社会存在。就美国社会而言,二战时期非裔向城市移民有着诸多现实原因;但就休斯而言,非裔民众向城市流动是一种逃离,是一种源于他们对南方自然心怀恐惧的精神逃离。在休斯的诗歌中,美国南方的自然对于非裔而言是苦难与不幸,是南方种族主义与资本主义操纵和扭曲的异化自然。在《蓝色的牛轭湖》(“BlueBayou”)中,黑人被迫长时间劳作,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到头来经济上几无所获,生活中妻子被白人夺走,他自己也被处以私刑: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名言
1、寇准《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与山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站在山峰之顶,群山白云都在脚下,举头与红日相近,顶天立地,气象万千,体现出一种精神空间的向上和不断精进的生命意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吟唱中,人类的生命和情感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2、社会性隐喻亦暗含其中,
3、鸣谢/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4、保护型开发,注重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合理利用,注重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地理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好,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引起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物种多样性受到影响
5、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描写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6、体现的是渔父与自然的另一种和谐
7、就跳下去,管它水深浅。
8、生活在日常之中,就是“行走在地”,“拥有一棵草木的姿态”,人类不灭,“行走”不息。而“行走”的具体表现,就是尽情地敞开自我细微丰盈的感官,呼吸自然的气味,品尝天地的滋味,聆听万物的声音,欣赏人间的色彩,在生长与欣赏中完善、升华和丰富人作为主体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所经验到的诗意,与薛爱华在《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所描述的唐代诗人笔下“南方”“千变万化的气、味、音、色”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时间新质的区别,是诗人在万物襟怀中对人类精神的回望和肯定。
9、“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丽的山水小品;“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是典雅的写意花鸟;“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是乡村的年画。
10、对自然诗意细小丰盈的及物呈现
1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写水之静谧;“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写水之仙源。
12、在休斯诗歌的抒情机制中,自然从来不是以喻体形式存在于文本之中的,而是与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互动和相互映照,从而折射出人的精神体验和生命感受。例如,在《生活多美好》(“LifeIsFine”)一诗中,自然与人的关系是通过人的切身体验来建立的。该诗前三节如下:
1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14、今天由我主持这场“诗与自然”为主题的沙龙。我认为,写诗本身是一件自我的事情,在电子阅读时代,互动性尤其不足,大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是难得,所以今天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15、“百年之后,请将我撒于这棵树下。/这林子里随便一棵树,都是我的安栖之所。/我只想与地,与树,与树根,亲密接触。/相吻。只想与树相伴相依,相濡以沫。/只想成灰了,还被一棵树护佑着/在浓氧离子中安眠,安寝安息……”
16、兰斯顿·休斯第一部诗集《疲倦的布鲁斯》
17、(唐)王维
18、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19、自然诗,我觉得并不是写一条河,一座山就算是自然诗;自然诗首先应该是自然地去写,即发自内心,尊重内心去写。现在有一些诗人参照经典写诗,我认为实在应该有所超越才是。读经典首先应该是吸收,吸收之后才会有抒发,有产出,这样才有可能有所超越。
20、最后我要说的是,毕竟“青春写作”文体并非全盘肯定的评价术语,谢冕老师在作出如此判断时,原话是这样的:
三、有关人与自然的诗
1、从先秦至《诗经》以至当代,该书基本涵盖了中国诗词的发展历程。编者兼顾入选了各时代、各流派的诗词代表人物、重点作品,并对诗词的历史概况、时代风貌、发展脉络及流派特色等做了概略的介绍。
2、恰似生命之旅的印迹,而非简单的物品。
3、转化为当代的装置和表演,
4、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5、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稿件编辑:傅小平;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7、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秋季文创线上首批限量100份
9、诗歌第三段:“退一步,十秒钟的间歇真的能成就/一次神秘的沉浸吗?时间太短了,/会不会被走神弄丢生命的原型?/回想起来,年轻时你读不太懂/斯宾诺莎,近乎一种幸福。”
1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1、昨晚在漓江边,有一个发现:这一段漓江晚上是不流动的。山也特别静谧。这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觉得自己似曾来过,那种水的形状都似曾相似。而我的朋友蓝棂儿则认为我们像是来到了灵界。
12、我把人分为心和意两部分。心即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是多维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一座山,看到的也不会是一样。虽然我们回不到故乡,但仍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角度,与自然达到真正的融合。
13、译文: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14、河水静静地流着,我们在水中尽情地玩着,笑声、水声融在了一起,人与自然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几片黄树叶、红树叶从水面上职过,贴着小河的脸,抒写着秋的诗句。
15、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贺兰进明《古意》道:“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幽林。”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更与佛道有着不解之缘,綦毋潜《宿龙兴寺》道:“白日传心静,青莲喻法微。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菊花是傲霜之花,白居易《咏菊》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梅花是报春使者,陆游《雪中寻梅》道:“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只自如。”诗人对花的品格和气质的赞美,也是追求理想人格的写照,蕴含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
16、他巧妙地将那些广为人知的引证
17、描写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18、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体现的是渔父与自然的另一种和谐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19、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20、译文: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四、人与自然的名句
1、从字面义揣摩,臧棣最新诗集《诗歌植物学》书名显示了一组基本关系:诗歌与植物。或许,臧棣早就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小目标”:用诗歌的形式书写植物,构建一套具有说服力的“诗歌植物学”。千万不要小看了“小目标”,它隐藏着很大的写作欲望:植物,本可以被画出来,被拍下来,被科学语言准确地定义出来,臧棣偏偏要走最难走的路——用诗歌来复刻并重塑植物的肖像。与“诗歌政治学”“诗歌社会学”“诗歌历史学”等体型宏大、面目抽象的远亲相比,“诗歌植物学”似乎更细致,也更具体。至少,用诗歌书写植物,已透露出状物的可能。
2、关键词:《庄子》;鲁侯养鸟;人与自然
3、/里/有/束/光眼/里/有/片/
4、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冯友兰曾说:“道家教义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复归自然’。”《庄子》作为道家学说的经典,其思想内容当然也是以自然为旨归。“鲁侯养鸟”就是有关人与自然相处的寓言故事。在这则寓言故事中庄子不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养鸟方式:“以己养养鸟”和“以鸟养养鸟”,而且围绕着这两种不同的养鸟模式揭示出同一与差异两种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6、以上反思解释了臧棣诗里的“天使”和“魔鬼”。二者在他笔下频频登台,其实是源于对人的存在的紧张。而那娓娓的语调告诉我们:有时也并非紧张,只是对人类这一物种的身份思考,轻捷,灵敏,甚至带着点即兴的欢快。
7、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在自然中,其实是在一种文化状态中,用文化眼光来表达对自然的理解;所以我认为自然诗并不好写,它必须是在当下,要用像婴儿一样的眼光和感触去感知,去表达。
8、在休斯诗歌中,自然题材并非用于建构关于自然的客观描写,而是用于表现主观世界,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休斯诗歌艺术的进一步拓展。休斯的早期诗歌深受美国非裔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注重透过物质世界的狭小缝隙探索广阔的精神世界,因而常常忽略物质本身的物象,在表现形式上则借鉴非裔口头表达传统,以声音建构精神世界,强调运用人声或具有浓郁黑人音乐或方言色彩的声音形态作为诗歌表现手段。在休斯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中,声音仍然是精神表达的重要载体,但现实世界的物质形象也成为重要的艺术符号,展现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交融的形态。自然因而成为休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同时联通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情感,形成具有明显现实色彩的抒情性。
9、其次,口语嵌入的及物抒情。“抒情的放逐”是百年新诗发展中由徐迟首先提出的美学主张,经卞之琳、穆旦等的实践,对放逐、清理诗坛上肤浅、表层的“大词抒情”,召回肉身化、智性化、玄学化等新型抒情起了历史的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肖开愚等人又倡导“中年写作”,意在消解北岛一代意识形态抒情、历史文化抒情负面作用,重建叙事化、戏剧化的及物抒情。一句话,其目的在于重建诗歌的真实性、日常性语言伦理。
10、山水圆满无缺。诗也是无理的。人的命运最终也和山水、诗歌一样,一切都是无理。
11、我们与自然,组成世界。人类、有思想、有智慧、有情感;自然,是草木、是动物、是山水。同是生命,同为彼此的环境、和谐才能共生,共生才有未来。“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主张、是召唤、是姿态,是一种以生态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智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根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和社会发展,向自然界索取并积极地探索自然,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及人类所使用的各类物质产品,无一不是来自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获取能力、支配能力和使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希望可以帮到你。
12、折断了的枝条凄凉、痛苦地耷拉。
13、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清代张维屏的《新雷》
14、以口感为溯源点的话,这一切有赖于
15、2021年9月4日即席
16、“散文诗是一个文体形成、完成并获得独立的过程。文体的自觉从鲁迅开始。坚持自身特点,继续为完善文体而努力。保持原样,不设边界,可以拓展,可以深刻,也可以凝重、厚重、沉重,但永远的清浅不是它的耻辱。重申一句,这是青春的文体,青春的感受是所有人的永远的需要。”
17、点击上方蓝字“人文小苑”,与我们一同学习!
18、臧棣还有一首《青蒿简史》,更体现出一种综合性。“混入重击之下粘稠的糯米后”一句,隐含着一个厨房的场域,揭示了人类最基本的劳动之即食物加工。在这首诗里,臧棣“以口感为溯源点”,点明了植物、味觉、人类与诗歌的多重关系:
19、艺术家将日常所见的事物赋予新的意义,
2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五、描写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诗句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经过对工业空气循坏系统的
3、山水胜处,艺文养心。漓江“诗说话”沙龙主持人非亚说:漓江边特别适合喝酒,写诗,谈诗……且让我们跟随诗人,走进诗歌与自然的世界。
4、诗评家,诗人。浙江省长兴县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诗歌研究与文化哲学研究,著有《浙江先锋诗人14家》、《我对诗歌所知甚少》、《纸上的飞翔》(诗集)等文学研究和创作专著。
5、这是人与自然通过品尝——“舌尖上跳舞”——而成的双向提升,互为成全。在大自然的祛魅过程中,现代社会中“疾患之人”获得了佛性救赎,“足以从深渊,或者黑暗中走出”,自信和光明把人类从人自身提取出来,化入了与万物神秘的联系之中。
6、与非散文诗相比,散文诗之所以被称为“青春的文体”,我想也许与散文诗在口语嵌入、事象引入、戏剧性植入等及物抒情技术加入行动过缓不无关系。令人欣喜的是,《自然书》既保留了散文诗一以贯之的雅致、纯粹的书面化抒情门面,也挂满了口语抒情的锁,同时还布置了许多细化、深化自然物象的抒情小锁环,引发人们通过各自的钥匙深入其中而留连忘返。
7、诗歌第二段:“细长的枝条上,每个空隙/都没有浪费,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黄花瓣;如果现场没被破坏,/每一次,绽放都无限接近解脱,/而代价并非凋谢即死亡。”诗人绕回“实”,继续描摹道:“细长的枝条上,每个空隙/都没有浪费,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黄花瓣。”有了如此细致的说明,连翘的外在形象已经够丰满了,诗人没有半点犹豫,又把书写开向了虚的赛道。这一结构,与第一段相同。
8、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9、最后,我再以《连翘简史》为例,对臧棣的状物手法进行整体的分析。诗歌第一段:“湖畔的连翘,全然无视/大流行的禁令,依然保持着/心灵的颜色,一直艳黄到像是/突然被揪住了小辫子,世界的空旷/比人间的空虚还盛大。”首句以实写起头,作者先交待连翘生长的大环境:“湖畔”。紧接着,“全然无视/大流行的禁令”将连翘拟人化,说明“禁令”之下,连翘依然在茂盛生长。这一开头与人的视觉习惯是吻合的:当人从远处走近,一步步靠近植物时,必会先产生一种总体观感。而成片的连翘,会给人留下茂盛生长的印象。以上是从空间维度来解析,若再结合写作时间,还会发现“大流行的禁令”捎带了和疫情有关的时代背景,可谓一语双关。
10、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1、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2、下周二将推出张叉教授的文章,敬请期待。
13、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 湖上 徐元杰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14、该书系叶嘉莹先生新作。全书共三十六课,基本涵盖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诗人和诗歌,带读者走进古典诗歌美好、高洁的世界,把握中国古典诗词脉络,培育对于诗词文字之美和意境之美的感悟和赞赏能力。
15、巨大的孤独敲击着我的心,
16、兰斯顿·休斯自传《大海》
17、译文: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大地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大地运行的法则是以这天的法则为法则,天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18、明代画家董其昌有语: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往上溯源,我国最早诗歌集《诗经》,即诞生于自然界的劳作生产;汉魏六朝时期,诗人们通过山水自然体悟宇宙人生哲理,产生玄言诗;后有谢灵运创立山水田园诗。而文艺创作讲求的“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无不表达着诗歌与自然的血肉关系。
19、“那是一个敢于献身的人,那是一个在舌尖上跳舞的人。为着众生。菩萨心肠。他的眼神明亮,那些草药,也具有了人性的光芒。”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上一篇:以大自然为主题写一首小诗【精选100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大全分类
-
- 说说大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