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舟个性网-qq个性网名大全、经典网名、可爱女生网名、霸气男生网名、情侣网名大全

热搜词:qq网名 个性网名 霸气网名 女生网名 男生网名

冉舟个性网 > 说说大全 >  正文

登高古诗词鉴赏【精选100句】

admin 2023-07-21 11:32:57 说说大全 59 ℃

一、登高诗词鉴赏及解析

1、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2、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作者忧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感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者思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者悲己,忧国、感时、思家、悲己的情绪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后来杜甫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3、思路:结合原文,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先···再···然后···这种连词很重要。),然后看看有没有写作手法,诸如开门见山,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等。手法:首先理解诗歌(实在不理解诗歌可以翻译成现代文来理解),看看诗歌中用了什么手法,然后解释诗歌的哪里哪里运用了这种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最后要加上诗人想表达的情感。

4、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5、浊酒:混浊的酒,指劣酒。

6、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7、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8、谁最初规定了猿的叫声是凄切、悲惨之调?老杜心中一定想到了郦道元笔下所引三峡渔者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或者,老杜想到了屈子《九歌·山鬼》中的诗句:“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同是三峡,同是猿鸣,同样的伤悲,同样的感喟。老杜自然也会想到太白诗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飘逸的诗句,会想到太白诗兄“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那梦幻般的诗意,可是,老杜苦笑了笑,提笔还是下了个“哀”字。

9、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10、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11、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2、杜甫《登高》虽是一曲悲歌,但毫无哀婉自艾之心,悲途末路之感,相反却激昂悲壮,壮怀伟烈,一扫凡冗,独标雄奇,隐然有凌云之意,每每读来都不禁让人为之气夺。胡应麟誉之为千古七律第实不为过。

13、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14、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15、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16、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所作边塞诗驰名,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歌意境开阔,诗风爽朗俊逸,感情含蓄细腻,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绮丽,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1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8、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9、万里悲愁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老杜笔锋一转,直言并非“悲秋”,实乃“悲事”“悲己”。家国万里,漂泊西南天地间,近十年而不得回归国都,回归中原,回归故里,这是国事家事之悲;长年客居他乡,暮年疾病缠身,重阳独自抱病登台,这是自我感伤之悲。罗大经品此联14字含八层意,诚为精确;于老杜而言,此联纯乎写实。

二、登高古诗词鉴赏

1、i have come three thousand miles away. sad now with autumn

2、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3、“落木”者,落叶也。若非用了“落木”这个书面语的话,整个颔联简直可以说是平白如话,无一僻字,无一生词。然而,这些平凡的词语却汇成了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既来自天地,来自亘古,又来自中华文化的源头,来自儒学意志的深处,而老杜正是二者最佳的融合者、感悟者、表述者。眼前无边的秋意和不尽的长江,既是无限时间的“宇”,也是无限空间的“宙”,在它们之间,挺立着瘦弱而不屈的老杜。此联一出,老杜就成为夔州山头与江山日月一样永恒的存在。

4、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5、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6、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7、杜甫的诗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情感,但无论是豪气冲天的《望岳》、感时忧国的《春望》、悲己伤怀的《登高》,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所以,我们在赏析诗歌时,一定要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一定要知人论世.

8、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沉郁顿挫,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9、《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年杜甫居住在夔州,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诗人登高远眺有感,遂写本诗。

10、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11、当然,最耐人寻味的还是全诗最后一句。这一句与上一句势成流水,而又对偶颇工。早年我曾为潦倒所惑,以为是诗人刻意渲染自己的愁苦艰难,因此以为是全篇瑕疵。后来得知当时杜甫因肺病刚刚戒酒,新停浊酒杯云云是近乎白描的直书境遇,便对此句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前六句激昂震动,势隐风雷,第七句微言大义,以国运身世为憾,寄意深远,都曾一见之下便深深地震撼了我,那么这一句清新自然,率真质朴,实在不是当初少年如我能够深切体会的。在艰难苦恨繁双鬓的萧索中,不得不因病戒酒,想要借酒浇愁也不可得,这个纯粹个人性的缺憾,看似微不足道,但可能是一个人暮年绝望感伤中的最大甚至全部慰籍,这中间的谈言微中举重若轻,无限悲凉,曲笔为之,尽在环中,实在是让人气夺。

1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13、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14、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15、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6、a long climb

17、"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18、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19、《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20、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三、古诗词《登高》

1、⑹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2、《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3、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4、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5、沈德潜云:昔人谓两联俱可截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6、个人以为,《登高》的特殊处在于寥寥八句,书写秋气悲怀,上不得仲宣《登楼》,下不济永叔《秋声》,却另标新意,壮怀激荡,读来不禁令人气夺,声势气魄何至于此?其间自然有杜甫心绪操守气节风骨,自然也有章法格局起承转合,二者缺断不会如此非史非野,于文质彬彬之间彰显如此强劲的震撼力。杜甫自称早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自诩晚年“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如《登高》这样举重若轻,随意挥洒竟然卓然成恢宏之势的神来之笔,想便是杜甫老去浑漫与的潇洒风流的真实写照吧?

7、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

8、自766年4月来到夔州,一年多来,老杜曾无数次看夔州奇异的风景,听江峡轰鸣的涛声。他已经很熟悉他所身处的南国。但他又不能不思念着他的北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7岁的王摩诘写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老杜才是刚满6岁的幼儿呢。而今,老杜漂泊西南已近10年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四年前老杜兴致勃勃设计的归乡路线图,至今还没走完一半。

9、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0、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11、萧萧:风吹叶动之声。

12、《登高》唐杜甫古诗赏析:《登高》可能是《九日五首》中的一首,只因写得格外成功,远胜其余四章,故尔为编诗者独立出来。

13、“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清代学者杨伦在《杜诗镜铨》中如此高度评价老杜的《登高》。

14、万里7悲秋常作客百年9多病10独登台

15、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16、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17、艰难:一指个人生活多艰,一指国家世乱多难。

1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9、《九日登高》是王昌龄的一首描写唐代重阳节登高习俗的诗词。关于重阳节,起源久远,源自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汉代《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一直到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亲人团聚,敬老祭祖,登高辞青,佩戴茱萸,饮酒赏菊,辟邪祛病,这种习俗一直传承至今。《九日登高》就记载了盛唐时期人们在重阳日登高出游的盛况。

20、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四、登高赏析全诗

1、滚滚:相继不绝,奔腾不息。

2、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3、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4、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5、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独登台:时逢佳节,诸弟分散,好友先死,孤客夔州,举目无侣,故云。

7、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8、“风急”是触觉所感,“天高”“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视觉所及,“猿啸哀”是听觉所知;“渚清沙白”是静,“鸟飞回”是动;“清”和“白”状物之色,“飞回”状鸟之态;正因“风急”,因而猿啸更“哀”,而鸟飞愈“回”;“天高”是仰视,“渚清沙白”是俯视,“鸟飞回”可谓平视。两句14个字“风”“天”“猿”“渚”“沙”“鸟”6个意象,有形有声有色有态,不经意似的,老杜以一个中原人的审美视角信手捕捉了最能体现夔州特色的自然景物,构成了永恒的新鲜画面。

9、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1、《登高》中杜甫以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12、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3、《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14、再读一遍老杜的《登高》,依然似泡不透的龙井,嚼不尽的橄榄,品不够的醇酒。不能想象当年老杜不加雕琢就写成了此诗,而必定是匠心独运化斧凿于无痕。正如老杜自言:“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

15、《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16、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17、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18、初遇《登高》,至于今日,弹指二十三年,总是想书写一下对《登高》的观感,但数次提笔都茫然不知所云怅然辍笔而退,扪心自问,以我的才力学识,想要说清登高的好处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当初上海辞书出版《唐诗鉴赏辞典》,兴兴然翻找《登高》的鉴赏,却发现通篇只是翻扒了胡应麟的分析,舍此殊无新意乏善可陈,便又悻悻然撇在一边。后来又见过一些鉴赏分析《登高》的文字,虽不乏可观处,但也都流于泛泛,用比较普遍的说法分析十分特殊的《登高》,其言不及意难以搔到痒处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自己不免又要不自量力地提起笔来,试着说说对《登高》的理解,虽不敢说搔到痒处,但异于二三子者还是不忍珍为敝帚的。

19、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20、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五、登高的诗歌赏析

1、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2、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3、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4、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5、重阳又至,老杜心绪不宁:登高还是不登高,这是个问题。

6、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7、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8、birds are flying homeward over the clear lake and white sand,

9、老杜迟疑了一下,没唤老妻,未携子女,独自出门,扶杖前行,抱病登高。走出草堂没几步,深秋的冷风就让病弱的老杜打了个寒噤。老杜回头看看了草堂上被秋风掀动的茅草,裹了裹身上的衣衫,继续迎着峻急的秋风走向熟悉的高台。

10、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1、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12、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13、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14、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15、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16、此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7、翻译: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18、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我以为当以“立言”为第一不朽。凡真正立言者,当然即是立功,自然即是立德。

19、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0、“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茱萸”,又名山茱萸,是著名观赏和药用植物,秋天红果喜人,枝叶可以祛病避邪,自古以来就有重阳日插茱萸的习俗,古代很多诗词都有描述,最著名的当属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宜寿”指的饮菊花酒,可以长寿延年,这个习俗也很古老,知名诗词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是指的饮菊花酒。此句大意是:到处游人如织,男人们插着茱萸,饮者菊花酒,相互祝福健康长寿,盛装的妇女云鬓高起,插着翡翠凤钗,吊坠微微颤抖,犹如凤凰起舞,愁态可掬,是不是思念远方的亲人呢。

搜索
说说大全分类
说说大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