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舟个性网 > 说说大全 > 正文
使用通感的古诗【精选100句】
admin 2023-10-17 10:26:36 说说大全 59 ℃一、常见的通感的诗句
1、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2、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如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3、(L.CranmerByng,译)
4、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5、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6、(诗词学堂)绝句作法:点晴法
7、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8、说这么多,其实就是将人的感受写进去,写出感动之意。那么通感有哪些方法?
9、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0、讲完了格律诗的拗救,我们再回头看看赵忠祥老师的这首七律:
11、译文3:TheTwentyFourBridgesarestillhere.Inthecentreofthelake,thewaterripples,/Andthecoldmoonmakesnotasound.
12、(诗词学堂)绝句作法:诘问法
13、(16)山花冥冥山欲雨,杜鹃声酸客无语。
14、总之,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以通感的多处独特的运用,给人以奇丽的心灵感受,美哉!
15、汪曾祺说:“小说作者的语言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语言体现小说作者对生活的基本态度。”我们在谈论小说修辞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润色、增饰某个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就是一篇文章,如果讲究修辞就会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类比,生命与文章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称谓。对于一个作家则更是如此,文字是他的生活现实,修辞是作家对自身的一种文学润色,他的生命注定要与修辞相始终。
16、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7、吴质不眠倚桂树(视觉),
18、《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长期征集优秀诗词稿件,收满一辑出版一辑
19、这里香气带有颜色,由看不见的东西变成了看得见的东西,是为嗅通于形的通感手法。
20、因此,我们才用自信的口吻预言:如果说第一次文艺复兴解放的主体是人,始发地在欧洲;那么第二次文艺复兴已为期不远,重塑的主体一定是自然,高潮地或者就在中国。无数经验已经证明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而汉字本来就发端于自然物象,“回归”本身即是中华文化、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一个以“自然”为诉诸对象的创作新潮正在到来,最为自由的文体应该是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散文回家。鲍尔吉·原野的近年创作已有自己的发现和探索。沙爽,也该有自己的想法和招数,我们拭目以待。
二、使用通感的古诗
1、而现实的严峻性总是出乎更多人的意料,“当太多的中文传人的灵魂日渐肥硕、香软、黏腻、猥琐、霉湿、浮薄、枯涩、势力、贪婪,善于卑鄙又善于‘优雅’的时候,我们应该找回中文的天性和天良,复活汉语精神天空中的自由和创造,还原每一个汉字的骨血、灵性、品质和尊严”(余光中语)。汉语有先天性的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形神兼备,“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同上),正所谓“文字有涯”,却可以“遣词无限”。
2、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3、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4、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
5、在上面的几个例子中,“一窝蜂似地”、“糠箩跳米箩”等词语在生活中都是人们常用的、熟知的。于是整个句子就显得十分通俗易懂。同时,使用这些生活性十分强烈的词语来进行比喻也使得整个句子具有一种平实而朴素的意味。这与汪曾祺艺术创作的基本基调是完全吻合的。
6、“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往往和意境密切相关。是一种比普通的文学修饰更高的描写手法。我国诗人很早就使用了这种手法。宋诗有“云香近紫猿”之句(方岳《送别薛丞》),妙在不香说香。视觉中的“云”与嗅觉中的“香”相通,这是诗人的艺术创造,是为通感。诗人常常打通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的界限,使之声色并茂,动静相兼。如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窥词管见》七则云:“此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此句中,“闹”为人之感觉,枝上的花,为视觉。视觉和感觉沟通,为通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境界何以出之?全因通感而来。
7、②参看谢里斯(R.B.Chérix)《波德莱尔〈恶之花〉诠释》(Commentairedes"Fleursdumal")31—36页,又注(1)所引布松纽书第1册361页起对神秘宗大诗人(SanJuandelaCruz)的语言的分析。
8、翁显良.19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
9、(捷克)米洛斯拉夫•赫鲁伯韦白译
10、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1、林和靖养鹤种梅,终生未娶。或许,他的一生都在期等,期等有一位梅一般品格的女子,与他偕老白头,厮守一生吧!
12、大概是因为一则“二八”这个数他并不吃亏,二则这掌柜显然也极中意这个称呼,他有一嘴乌青匝密的牙刷胡子!《老鲁》
13、博喻式意象,在诗中也是颇为常见的,如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的《信仰》。全诗如下:
14、可以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15、入冬后,心,一直是蛰伏的,像一只雪洞里慵懒的棕熊,少有文字见诸笔端了。帘外落着细碎的雪,不时,有清冷的风穿窗而过。安静的屋子,安静的人,凝神,提笔,落墨,写一首有关梅花的小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6、顶针是指在古诗中用若干个短句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是下一句的开头第一个字词的写法,有利于将作者的气势贯穿。
17、(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18、对通感有了个大体的了解,在阅读和创作中,遇到这样的例子,我们应该可以大致辨别了。识得通感,也就不会觉得奇怪,更不会提出不合理之说了。
19、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20、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比喻修辞使用的次数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人、事、物、理都可以用比喻来加以表达。而且表达得十分贴切、富含韵味。在使用比喻的时候,汪曾祺主要使用的是方言、口语,这与他小说的主体风格是一致的。同时.比喻手法的使用也使得小说在表达意义上更加生动和准确。
三、通感的诗句有哪些
1、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2、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3、钟声的振幅是圆的。“东——嗡……嗡……嗡…”,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就像投石于水,水的圆纹一圈一圈地扩散。《幽冥钟》
4、①凯塞(W.Kayser)《欧洲的象征主义》,见《旅行讲学集》(DieVortragsreise)301页。
5、在讨论之前,我们还须弄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第二个是“孤平”的问题。
6、分析:先说明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引出感慨人生时光短暂的观点,这就是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7、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8、于是黑暗成了一朵莲花。他在莲花的一层又一层瓣子里。《复仇》
9、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10、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1、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12、感通寺位于普洱茶产地云南大理南部圣应峰的斑山上,系南诏、大理时期的名刹,其时僧侣就开始栽茶、制茶,历经宋、明几代,寺名越响,茶事也更旺。据明代《大理府志》载:“感通寺在点苍山圣应峰麓,有三十六院,皆产茶树,高一丈,性味不减阳羡,曰感通茶截”明人徐霞客在《滇游曰记八》中也说:“中庭内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茶,无不架梯树者。”时至今日,该寺周边,仍有大茶树生长。
13、散发在安睡着的旷野里,
14、听觉/内部感觉通于视觉
15、(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16、举例素弦声断忧郁,又叫你连首付的钱都没凑齐。
17、顶真:顶真也作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
18、一言以蔽之,意象具有独创性与意象组合多样化,这是写诗成功的秘诀之也是治疗“口水诗”的有效药方,值得当代诗人高度重视。
19、白居易《琵琶行》有传诵的一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它比较单纯,不如《乐记》那样描写的曲折。白居易只是把各种事物发出的声息──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鸟声、泉声──来比方“嘈嘈”、“切切”的琵琶声,并非说琵琶的大、小弦声“令人心想”这种和那种事物的“形状”。一句话,他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乐记》的“歌者端如贯珠”,等于李商隐《拟意》的“珠串咽歌喉”,是说歌声彷佛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满又光润,构成了视觉兼触觉里的印象。
20、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经典通感语句赏析
四、古诗中的通感的句子
1、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
2、(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3、诗中的“点”是“愁”,下面两句为“染”。以秋风、落叶等典型景物,渲染“愁”情;又以水波荡漾,渲染湘夫人赴约未遇所爱的心潮荡漾;以落叶纷飞,喻其心境下沉;秋风习习,喻心情凄凉。这三中景物密切相连,蕴藉愁情,境界自然天成。
4、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5、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6、谭学纯,朱玲,肖莉.200修辞认知与语用环境(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7、每人每辑可投稿诗词作品50首至300首,若无明显质量问题,可全部刊载。每位作者可配发300字左右简介,照片一张(据所占版面仅酌收50元版面费)。
8、露脚斜飞湿寒兔(视觉、触觉)。
9、四合院是一个盒子。《胡同文化》
10、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11、分析:在本诗中诗人描述了一番良辰美景,但是自己心中却有难以排解的痛苦,即使有良辰美景却依然解决不了诗人的哀情。
12、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13、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泉声,源于耳;咽,则来源于其他感官。日色,为视觉;冷,则属于触觉。诗人把视觉、听觉与触觉等相互沟通,属于通感。
14、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卷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15、沙爽喜欢的美国文化学者苏珊·桑塔格说:“诗人的散文不仅有味道、密度、速度、肌理,更有一个特别的题材:诗人使命感的形成。”在沙爽已经发表过的全部散文篇什中,的确是处处能够感受得到这种“使命感”的热浪袭人——沙爽真的想在内心建立起一种悲悯、感动、仁爱、报答的生命秩序。包括她对童年的时时怀想,包括她对故土的屡屡思念,包括她对亲情的每每再现,包括她对伤痛的点点记忆,沙爽的表达是挽歌式的、回顾式的,她要减轻自己内心或情感的负重,有一种“高昂”的东西所在,居高临下,所以带有宣泄的意味,字里行间充满激情,能触摸到内心的惊涛骇浪。“诗歌思维的方法被移入散文文体,诗歌发展成了散文”(布罗茨基语)。
16、(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7、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18、(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19、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近代西语常说“黑暗的嗓音”(voxfusca)、“皎白的嗓音”(vocebianca),就彷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Sinnesgütergemeinschaft)。
20、(23)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五、运用通感的诗句
1、《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2017年第2卷
2、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3、——————————————————————————————
4、(解读:冷和潮湿其实不是嗅觉所能识别,说白了,冷和潮湿闻不出来,那只是鼻腔内壁的触觉所捕捉到的,因为经过了鼻子才产生了错觉,看起来就像是嗅到的一样。这两行诗好像没有使用通感,其实用了通感)
5、在明月当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阵阵悠扬的笛声,竟化成了落满关山的朵朵梅花。在这里,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创造了梅花飘洒似的笛声这一通感形象。
6、(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译文2:TheTwentyFourBridgescanstillbeseen,/Butthecoldmoonfloatingamong/Thewaveswouldnomoresingasong.
8、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0、如作者有相关探讨文学和诗词相关的原创首发文章,请传到zgsgb2@1com邮箱,文章最好有事例,文字不生硬接地气、理论性不要过强。
1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2、双关心脏跳得极快举例,修辞享受那份独有的甜蜜。
13、前提: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14、这是一首论诗诗。唐代大诗人杜甫、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等都写过这种诗。顾工的这首诗写得颇具特色,诗人在诗中不是空发议论,而是综合运用意象组合方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写诗的看法。诗的前三节,每节都采用了比喻式意象,节与节之间又形成意象并列式组合,而最后一节则与前三节在总体上构成对比性的并列式组合。如此着墨,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写诗的看法,写诗必须是作者“心和心撞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是心灵的产物,是真情的结晶。“心和心撞击”,本身就很形象,也很生动。当然,“心和心撞击”是建立在生活土壤之上的,只是诗人顾工在诗中并未明言直说。
15、关键词:语言修辞;汪曾祺;小说;比喻;通感
16、明、清诗人也往往拾取释、道的余绪,作出“诸根互用”的词句。张羽《静居集》卷一《听香亭》:“人皆待三嗅,余独爱以耳”;李慈铭《白华绛跗阁诗》卷巳《叔云为余画湖南山桃花小景》:“山气花香无著处,今朝来向画中听”;郭麐《灵芬馆杂著》续编卷三有一篇《听香图记》;这些就是“非鼻闻香”。钟惺《隐秀轩诗》黄集二《夜》:“戏拈生灭后,静阅寂喧音”,这就是“耳视”,“音亦可观”,只因平仄声关系,改“观”字为“阅”字。阮大铖《咏怀堂诗集》卷三《秋夕平等庵》:“视听一归月,幽喧莫辨心”;王贞仪《德风亭初集》卷三有一篇《听月亭记》;这又是“耳目内通”,“目听”了。
17、通过前面的准备,下面要讨论拗救的问题,就简单多了。拗救,简单说来有如下的规律,那就是“平拗仄救,仄拗平救”。而在实际创作中,一般都是“以平救仄”。下面就举例来说说几种不同情况的拗救。
18、(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19、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20、但由于灵能的特质,导致机甲对驾驶者的精神强度要求较高。同时也出现了驾驶机甲的精神强度和精神契合度的问题。精神契合度是天生的,也是几乎恒定的,契合度越高,那么驾驶者与机甲的协调度也就越高。机甲的动作也更快更精准,更接近驾驶者使用自己肉.体的层次。世上最酸的感觉不是吃醋,而是无权吃醋。吃醋也要讲名份,和他相爱的是另一个人,他的醋也就轮不到你吃,自有另一个人光明正大地吃醋。原来,吃不到的醋才是最酸的。最难过的,莫过于当你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或迟或早,你不得不放弃。曾经以为,伤心是会流很多眼泪的,原来,真正的伤心,是流不出一滴眼泪。什么事情都会过去,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
- 上一篇:金榜题名墨尚新,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思【精选100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大全分类
-
- 说说大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