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舟个性网 > 说说大全 > 正文
对于感时花溅泪相当于【精选100句】
admin 2023-10-17 10:25:45 说说大全 59 ℃一、感时花溅泪的溅比含用得好
1、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2、(例)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互文就是本应连起来说的两件事物或两个词语,前后各出现一个又各省去一个。也称“互文见义”。这种修辞格,在古诗中屡见不鲜。互文是一种节省笔墨的表达方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古诗要遵守格律,又受字数限制,作者常用互文。懂得互文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当我们对某一诗句或某相对的两句诗作出解释,出现不合情理、不合事理的情形时,就应考虑诗句是否运用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
4、要求:声音响亮,节奏准确,入情入味。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艺术形象
10、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11、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下面的词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12、(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即句子的倒数第三个字。
13、(诗词赏析)这首词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的描述,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14、虽然我们提倡说普通话,但是一些方言俗语的表现力也不容忽视。请观察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把它记录下来,注意语言要口语化、生活化。
1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6、前两句写眼前景象。有问有答,景中含情。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诗人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后两句设想未来相聚的情景,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孤寂的心情。相聚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足见这离情是何等深沉。其后“巴山夜雨”便成了离情的代用语。
1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8、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9、例: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20、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二、对于感时花溅泪相当于
1、(8)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艺术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描写景物优美,精工刻画;意境动人,浑然完整,语言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中有润泽华采。
3、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4、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6、古诗词的结构技巧例析
7、《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全文必背)
8、下阙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意境尽情的表现出来。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9、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10、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1、三四句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1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yí)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tì)零,不知所言。
14、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5、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细”字用得好。“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它润物无声。潜,偷偷地;细,细细的,脉脉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
16、尾联情意更切。“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17、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8、请以小组为单位,多形式诵读,并找出有关泪的诗句。
19、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0、译文(节选):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三、感时花溅泪的溅是什么意思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所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4、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恨别:怅恨离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抵:值,相当。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5、饮酒(其五)陶渊明
6、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7、第一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此句巧用典故,不过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此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8、这天,我又独自走在那条小路上,奇怪的是往日的行人都不见了踪影,冷清的甚至连树都感到害怕,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敌意。狂风四起,那感到害怕的树也跟着厮杀起来,弄得肢体破碎,想要把对方置于死地,我感到了无助的痛苦。(描写生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9、(2)“阴阳割昏晓”中的的“割”字用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10、(写作特点)说理、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1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12、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3、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个“惊”联承上句的“破”,确为一妙笔所在。
15、(1)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16、(写作特点)①既写环境,又写心情,情景交融。②运用谐音和比喻。③运用典故。
17、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8、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19、例:刘禹锡的《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20、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感时花溅泪属于
1、人生经历:辛弃疾(公元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于金兵统治的沦陷区。二十一岁时,率领两千多人起义,投归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耿京被害后,带兵回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并做了不懈的努力和大量的准备,受到南宋主和派的多次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2、评价古诗词主旨常用术语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例析及答题模板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7、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8、白居易~赋得草原古送别
9、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0、出处 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春望》;
11、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12、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13、破阵子(辛弃疾)
14、上述诗篇都是古体诗,在今体诗即律诗中有没有“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有,并且其中亦不乏传世佳作。例如晚唐诗人李山甫写了首《上元怀古》。现在的南京市,唐代称金陵,又曾改名为上元,是三国东吴、东晋和南朝的都城。李山甫这首诗是总结南朝宋、齐、梁、陈短命的教训的:
1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6、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17、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lú)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8、五六句发生转折,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的。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着: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诗的最后两句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一个个希望,换来的都是一个个失望。
19、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20、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五、感时花溅泪中的溅赏析
1、观书有感(朱熹)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4、那么我们如何辨析诗中意象,把握诗中意境,可以透过以下三种途径,(1)解释诗句内容(翻译诗句),(2)简述意象的特点,(3)揭示这些意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5、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
6、(1)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中的“钟”字用得妙极,钟有钟情之意,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大自然也对泰山情有独钟,把山岳的神奇秀丽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
7、译文(节选):“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8、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实际,任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然后写作。
9、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0、毛主席的《七律·冬云》前四句:“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是“起兴”;后四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乃“所咏之词也”。上例都是兼含比喻的兴,即兴中有比。比、兴往往密不可分。
11、译文(节选):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12、(诗词赏析)这首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13、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幅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14、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15、例:“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6、(诗词赏析)这首词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17、☞这部传世经典居然贡献了115个成语!收藏!
18、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9、(诗词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秋雨连绵的巴山夜景,抒发了诗人思念亲朋、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友人(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的情景。
20、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上一篇:春望 唐 杜甫【精选100句】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说说大全
- 搜索
-
- 说说大全分类
-
- 说说大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