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舟个性网 > 说说大全 > 正文
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PPT【精选100句】
admin 2023-08-15 09:06:07 说说大全 59 ℃一、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
1、在这首诗中苏轼将贬谪生涯视为“功业”,其中有一丝自嘲的味道。其实也写出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而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无疑成为苏轼人生与仕途上最重要的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给苏轼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2、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于浅显朴实的诗句中启迪我们观察同一个事物,要有辨证客观的思维,要正确看待立足点的不同带来的不同结论,只有克服身处的局限,站高望远,开阔视野,方能透过远近高低的不同获得我们找寻的真谛,好比我们所学的课文画杨桃一样。
3、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对生活要有热爱和乐观豁达的胸襟
4、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5、苏东坡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考上了进士,当官之后,他也是变换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不仅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还关注着其他的事情,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就去做,为老百姓争取最大的利益,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钦佩的。
6、苏轼的诗歌、词作、散文、书法、绘画都很有名,他取得了他那个时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可以说,苏轼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学艺术大师。
7、南北朝时的隐士陶弘景,有朋友劝他出山做官,他用一首诗回复:“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8、所有这些盛誉正迎合了苏轼年青气盛的性格和好高鹜远心理,同时也极大鼓舞了他心中积极用世、奋发有为的热情。所以他集自己“胸中万卷”,论利害说得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出任风翔签判到湖州太守,苏轼励精图治、勤政恤民、兴利除弊,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亲身实践,因而被吏民呼作“苏贤良”,这些都显示出他这一时期欲有所作为的儒家用世之态度。此时的他正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9、水光潋滟晴方好(1061——1079)
10、安静与内心丰富并不冲突,内心丰富的人既不害怕独处,也不害怕人群,因为他们既可以独处,也可以在人群中保持一份恬淡平和。
11、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12、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13、苏轼的人生态度,应该是豁达。即使在逆境中,也能自得其乐。
14、他仍能随时随地自得其乐,他快乐的秘诀就是尽量逃向大自然,不但杭州城西湖,而且连杭州城四周十里或十五里之内,都成了苏东坡时常出没的所在。
15、从事情发展来看:苏轼是北宋,辛弃疾是南宋,事实上苏轼算是豪放派鼻祖,辛弃疾继承发扬了豪放派;从所写词的高度来看:苏轼所写的很多是由人生际遇感悟而来,属于人生境界上的豪放,而辛弃疾由军旅行间所来之豪放,乃大丈夫之豪放,相对于苏轼的人生境界豪放落入下乘,无形胜有形,大音唏嘘,大象无形;从历史地位来看:苏轼在历史中的文学地位是辛弃疾远远不能比拟的;综上所述:苏轼更能代表豪放派,更能胜任豪放派掌门。
16、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17、东坡先生这种对于人生的困境或者顺境都淡然面对的处世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18、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19、相反,苏轼却有一种审美的诗意境界,这是苏轼豁达乐观心态的体现,此时豁达乐观的心态已经升华为苏轼的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20、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二、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PPT
1、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苏东坡又说,“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阅历世事,行走人间,把身心寄托在世外云岭。
3、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按理说,苏东坡受了这样的打击,应该颓废才对,可是苏东坡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能力,就是能把所有人生的不幸都消化到美食里。正因如此,让他在海南的日子“甘之如饴”,为啥?原来他迷恋上了海南当地的生蚝。
5、一个安静的生命,无意去抵制世间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丰富与圆满。
6、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
7、寂寞惶恐而又孤高清傲的苏轼开始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并大量接触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以期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利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宁静心境,从而来摆脱“乌台诗案”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痛苦。
8、于是苏轼便带领一家人开垦荒地,在地里种上了庄稼,苏轼亲自躬耕其间,这样一来,苏轼一家人的饮食暂时得到了保障。因为这块地位于城东,而且是一块坡地,所以苏轼便以这块地的方位和特点为名,自号“东坡”。
9、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10、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11、此时的苏轼,经历了时光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他变得更加豁达乐观,他积极向上的人生状态逐渐地反映了出来,这与其思想不断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追求一种不为世俗所累的境界,向往一种既入世又洒脱的生活。
12、我们活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有的人沉溺于人世浮华,有的人专注于利益法则。
13、苏东坡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14、 综观宋词,通常人们将其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两大派别。其中,既有苏轼天风海雨之作,也有周邦彦雍容典雅的词章;既有辛弃疾龙腾虎跃的词篇,也有柳永铺叙展衍的慢词。早在苏轼作词之前,宋词的词风自然是非婉约莫属。但苏轼却能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成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其作品中的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人生哲学虽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因此,豪放词的特色亦展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如: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等。不仅扩大了词境,还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使词品与人品得到了统一和融合。
15、苏轼能从传统哲学思想中汲取了精神力量。苏轼在贬谪期间用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佛家思想来修身养性,他一生深受儒、释、道文化的熏陶,他汲取并融合了三家的思想精华。这样不仅可以让他在饱经沧桑的岁月中静心修养,以便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同时还能提升精神境界,达到养生的目的。
16、古书告诉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快乐。又有人告诉我们自由最快乐。可是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自由,还有人说无情最快乐
17、他时常带着一条狗到处闲逛,与当地村民席地而坐,与之攀谈。他可以跟任何人交朋友,就像他跟弟弟苏辙说的那样: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与淳朴的村民聊天,不必有戒心,自由自在,洒脱快乐。有些村民面对“知识分子”苏轼,不知道谈什么。苏轼就说:谈个鬼故事吧。如果对方不好意思,他就继续说:谈你们熟悉的事情就好了。
18、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19、只有心空灵,才能容纳万物,生命才会变得丰富,达到自由洒脱、逍遥自在的境界。
20、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三、苏轼的人生境遇
1、1079年4月苏轼赴湖州任太守,按常例上了一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舒亶和何正臣等人就把这篇三百多字的上表里的几句牢骚话拿出来做文章,并把当时新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潜心研究了近四个月,弹劾苏轼包藏祸心、讥讽新法、指责皇帝、谩骂朝廷。之后,103天的“审查”造就了宋朝第一个文字狱——乌台诗案。次年元月,苏轼贬谪黄州。
2、苏轼又是善良而豁达的。他极好饮酒,几乎无日不饮,虽然酒量不大,但是特别喜欢喝酒的感觉。酒入豪肠,胸中一团热气,顺着四肢百骸畅行无阻,足以让他飘飘欲仙,如御风而行。但是他最喜欢的却是看别人饮酒,与朋友对坐酒前,看朋友开怀畅饮,他自己也像孩子一样笑起来。
3、当然,我并非要过度神化苏轼、强行把他的所有感慨都解读为豪放洒脱。就像陶渊明山中的居室一样,他的人生也经历过大火,内心不可能没有仇怨与波澜。他伟大的光辉也是脆弱的,诞生于父母的培养、欧阳修的赏识、上千年文化的积淀,却几近毁于小人构陷和激烈的党争之中。
4、喜欢敬请转发,慷慨莫过解囊
5、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苏轼学会了从更高一层的角度看问题,这极大地缓解了自身所承担的种种压力,他的胸怀也更加宽广了,视野也更加开阔了:他不再计较于荣辱得失、境遇的好坏,此时的苏轼已经具有了超然的情怀。
6、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世忙。世人千百年来崇敬、纪念苏轼,不仅因为苏轼绝世的文才,更因为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无论外界环境如何,苏轼总能以一种热诚质朴的态度来生活,坚持他的儒家思想,对人生对世界不放弃希望。
7、作者何陽,沐陽斋主人,陕西乾县人,宝鸡工作,二十岁时研究四柱命理,地理堪與,通读儒家四书,并常阅读,中华经典书籍《道德经》。在易学方面主要研读易经、阴阳系统论、人体生物节律学等。对祖坟影响后代性格,贫富状况颇有研究。幼承庭训,濡染书艺,心骛二王,着意欧,赵以为形意本质,常与各界文化名人谦恭学习,书法作品先后被泰王国驻西安总领事馆、电影《建军大业》《空天烈》《霹雳火之火凤凰》《战境·火线出击》剧组等社会各界人士收藏。
8、务实的他放眼于万物的变化,从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看待自己的人生,以务实的精神,既遵守了所处时代的规则,又在规则中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正如他在千古名篇《赤壁赋》中写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9、作为一名诗人,就要具有写作诗词方面的知识,做为一名老师,就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样你才能够传道授业解惑,才能够把学生教好。
10、最严重的一次,因为乌台诗案在监狱之中呆了100多天,当时面对的是生死考验,他自己都认为这次不可能活命。他被贬到黄州、惠州等地,生计都成了问题。
11、苏东坡:胸怀浩气,自然快乐
1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3、当学生的时候,就扎扎实实的学习,把学习文化知识作为第一要务,去考试的时候,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
14、苏轼一生创作有三个辉煌时期,他曾自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中有后两个时期是他在越过大庾岭后。此时,被一贬再贬的苏轼,早已经将生死得失置身度外了,佛老思想对他的影响,比贬谪前更深了,“解脱在于自然,在于不知善而善”俨然成为他的生命。一百多首和陶诗里,浸透着自然平淡,淳厚朴实。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存的自信,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官场的厌恶。
15、1082年三月七日这天,苏轼和友人一块去看东坡这块地,回来的路上遇到大雨,同行皆狼狈,诗人突然扔掉雨具,如履晴天。“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啊,乌台风雨洗铅华,自然风雨沐清净。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终于能够风轻云淡的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16、但苏轼胸中一直保有浩然之气,面对挫折与打击,总能泰然处之。他好像在自问,也像在调侃画中的自己:你这一生有什么功业值得称道呢?无非是在黄州、惠州和儋州的三次贬谪而已。
17、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18、其实人生就像月亮一样,都是有聚首和分离的,所以不应把分离看的太过于悲伤,而是要有一种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即使分隔一方,只要同能看到这美丽的月色,这就够了,表达了亲人都能欣赏月色,回忆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的愿望。
19、别看不起明诗,这40首五绝能惊艳你!王和尚评明诗(1)
20、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四、对苏轼人生观的感悟
1、苏轼总是这样怀着最大的善意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从不造作假饰,如此心底纯净,当然看什么都是美好且适意的了。
2、寓居黄州期间,苏东坡既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汪洋大作,也有《记承天寺夜游》对日常生活中美的挖掘和微妙心境;既有被黄庭坚称“语意高妙”的《卜算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抒发内心孤寂,也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猪肉颂》、《东坡八首》将谪居生活艺术化的玩味之作。
3、苏轼的人生境界不同于唐代大部分著名诗人,具有鲜明的宋代文人士大夫特色。宋调的智慧,就是在苦难面前不再高声疾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不再以笔泣血不平则鸣。与浑厚雄壮的盛唐气象不同,它走向一种沈蓄蕴藉,一种不固执的执着与坦然,不回避也不自欺,不安于现状也不自命不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宋代文人普遍拥有的一种自适心态,而私以为苏轼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4、只有你才能写出“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人生哲理和青春情趣。
5、温一壶老酒,看岁月苍茫,和尚诗壁:窗前把卷读君诗
6、苏东坡将自己的平生功业概括为三个谪贬之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旷达。
7、古往今来喜欢苏轼的人很多,林语堂就曾专门写下《苏东坡传》。我们往往喜欢用豪放、旷达来概括苏轼,但很少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内涵以及人们喜欢他的原因。在我看来,人们与其说喜爱苏轼,不如说是对他的人生境界心向往之。
8、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9、在茫茫的宇宙和悠悠的岁月中,人生是短促的,苏轼意识到这点后,便从个体的拘役中求得了解放,将有限的生命时光寓于无限的自由和想象之中。他将自己的想法与处世的哲学赋予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
10、“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因为职位低微俸禄微薄,他在城东开垦一块剩下的坡地躬耕补贴生计,自称“东坡居士”。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详细介绍了这一转折点:“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1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2、公元1057年,三苏进京参加科举考试,21岁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引得欧阳修啧啧称赞:“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而“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著我也”、“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一时间苏轼之名誉满京城,“学士大夫莫不知其名,家有其书”,并以结识苏轼为荣,连当时的仁宗皇帝退朝后也高兴地对皇后说:“妙哉,妙哉,朕今日为子孙找到了两个宰相”。
13、 首先在于抒写慷慨豪迈的情怀,如〈江城子〉既写“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宕之情,亦抒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颇为壮观也。又〈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写对山河的热爱,对周郎豪情的仰慕,历史与今天、江山与英雄,洋溢着高亢的抒情格调。其〈浣溪沙.有赠〉抒写了“上殿云宵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报国立功的豪迈之情。其描述音乐的词也有豪放之作,如〈水调歌头〉抒写了“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的壮伟情怀。
14、说来命运也是一大讽刺,苏东坡正要定下心来快快乐乐隐居,过“淡而有味”的生活时,却突然被调离谪居地,再度卷入政治纷争中。1086年神宗一死,太后就让保守派的司马光复位。短短几个月,苏东坡从七品官升为三品翰林,在下一步就是二品宰相(宋朝没有一品官)。
15、其实人生就像月亮一样,都是有聚首和分离的,所以不应把分离看的太过于悲伤,而是要有一种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即使分隔一方,只要同能看到这美丽的月色,这就够了,表达了亲人都能欣赏月色,回忆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的愿望。
16、自然境界,顺习而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天地境界,天地合一
17、面对人生的挫折,他坦然处之,得也萧然,失也萧然,任其自然。正如他的传世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8、就在苏轼北归途中,经过真州时,他还去了一趟金山寺,金山寺的墙壁上有一幅李公麟多年前绘制的画,画中人物正是苏轼。
19、诗中就有描写山和水,在去之前,大家都是被山水所吸引的,也就是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个时候,山和水就是简单的,我们看到的山和水,这是第一境界。等到走到山水前,人们可能得到了满足之后,就会觉得看到的现象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会开始失望,这些思绪让人们忘记了欣赏美景,这是第二种境界,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能到达这第二种。
20、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读苏轼诗词的人生感悟
1、Hi~关注王和尚,感悟人生大境界
2、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苏东坡刚到海南之时,思想感情上的确曾经产生过短暂的彷徨与苦闷,但他很快便以他独特的人生观打透了这层隔膜。他曾写到:“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念此可以一笑。”这样的认识假如不以科学的观点去看,“有生孰不在岛者”倒是一个很豁达而深邃的哲学命题。谁都会在烦恼的包围之中,谁都摆脱不了作为社会的人的环境的束缚,要想求得解脱,只有对这种与生俱来的现象付诸一笑。这就是苏东坡在海南岛上顿然获取的哲理启示。他一再高歌:“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3、但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途中有美景,也有低谷。无论如何,每个人看到的山水,都是和别人不完全相同的。既然如此,何不坦然面对一切,放下心中的执念?
4、感悟四:风雨人生从容走。
5、但他并没有因此一味消沉,他亲自从事生产劳作,他从别人处租了一小块地,自己种植蔬菜。如果说苏轼来海南之前还有一些担忧的,那么,此时,这种担忧早已一扫而空
6、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7、这只是吃法还有吃法二:“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把个头大的挑出来烤熟了吃,比煮着吃还要美味呢。哎呀,苏大诗人的吃货本质,真是暴露无遗。然而,这还不算重点,接下来这封信的高潮来了:
8、翻译一下:冬至前两天,当地人送来了生蚝,我把这些生蚝剥出来几升肉。然后带着浆放到水里,加入酒一起煮熟,那吃起来真是好吃啊,我之前都没吃到过这样的美味。
9、每个人都只有这一辈子,都说笑也是一辈子,哭也是一辈子,我们何必要哭。苏轼真正是悟透这样一个道理,遇到不愉快之事,他总是换个思路去想。回家晚了,门童将门锁住,得门而不入,一般人就会发火,但苏轼干脆跑去江边听江水的声音。本是不好的心情,瞬间愉悦了起来,这便是苏轼,这便是苏轼的豁达。《观潮》苏轼对人生的领悟苏轼的这种豁达来自对人生的领悟,对人生意义的领悟。不能说看破红尘,最少也是看淡了人生。他在弥留之际写了一首《观潮》送给儿子,短短的28个字,苏轼把人生的三大境界都写了出来。
10、苏轼有大无畏的勇气,也有看淡一切的智慧。他挥洒自如,心无芥蒂,从他的笔尖能聆听到他最真实的声音。
11、在远放儋州(今海南)七年后,宋徽宗即位大赦,苏轼得以北归内陆常州,时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也能体现宦海沉浮多年的苏轼依旧纯净坚毅的心:
12、好的各位朋友,本篇文章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这里是(黑蛋文化),喜欢文章欢迎您关注我们V,还有您的点赞、推送、评论和转发,也是对文章最大的支持,感谢阅读。
13、肉身难免要化为灰烬,他的精神却上可为星辰,下则为河岳,照耀滋润着后代人的精神。
14、他一生之中,贬谪多于器用,流离多于聚合,贫困多于富贵,令人印象更深的是淡定多于嗟怨。他的淡定,如菊花,经霜而不气馁,傲然枝头;像君子兰,深山幽谷,静吐暗香;比荷花,淤泥之中,亭亭玉立;似梅花,冰雪之中,芬芳展蕊。他的淡定很有境界,吃野菜时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泛舟过江时乐咏"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途遇风雨时笑吟"一蓑烟雨任平生",对生死坦言"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临终前自诩"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
15、 其次是气势磅礴的景物描写。如〈江城子〉,写出了马嘶箭鸣,气势雄盛的出猎场面。〈念奴娇〉起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劈空写来,江山人物,气势雄浑。“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天堆雪”写景大笔淋漓,令人目眩神摇,创造了奇伟磅礴的境界。
16、但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苏东坡的释然而停止,在你言我语的诋毁中,苏东坡的罪似乎愈来愈大,于是苏东坡的贬谪之地越来越偏远,他被流放到岭南劳动改造。当时的岭南是个蛮荒之地,生活清苦,一年也没几回猪肉吃,比没中举的范进还差,唯一的好处便是盛产荔枝。苏东坡从早到晚,边看书边吃荔枝,再苦再累,耳根清净也就乐得舒服。歌是不唱了,但歪诗还常写来写去,全是写荔枝。当权的人见到他的诗怒不可遏,贬到岭南还磨不灭他的精神,干脆贬到南头吧。于是苏东坡跨洋过海,到了海南岛。
17、这句话是苏东坡一生性格和为人处世态度的真实写照,苏东坡一辈子都追求做真实的自己,从不会因为潦倒困顿或飞黄腾达而昧己心。
18、既然贬谪的经历生活占据了苏轼大部分的人生履历,那么,要评价苏轼,还是从他的贬谪之路说起吧。
19、不羁的灵魂没有边界,自由的天性从心而发。
20、感悟五:直面现实不屈挠。
- 上一篇:苏轼存世的诗词有多少【精选100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大全分类
-
- 说说大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