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舟个性网 > 说说大全 > 正文
苏轼的积极诗词【精选100句】
admin 2023-08-15 09:05:44 说说大全 59 ℃一、苏轼积极入世的诗句
1、学问渊博,志向远大的一代文豪沦落到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地步,可谓失意之极,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赤壁夜景,感情丰富,多愁善感的苏东坡,怎能不思绪万千,郁郁忧愁起来呢?《前赤壁赋》的主客问答,实际上是当时苏轼内心思想斗争的真实写照。
2、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3、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
4、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欧阳修和苏轼都极力反对新法,在欧阳修外调以后,苏轼终于惹怒了王安石,见势不妙的苏轼也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1074)调往密州,苏轼北上途经润州(现江苏镇江市),与孙洙(字巨源)、王正仲在甘露寺多景楼集会。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
5、纵观苏轼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每到一处任职,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兴建学堂,教化百姓。他像一位知识传播者,沿途播下种子,从小城到天涯海角,让所到之处开满教育之花。
6、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7、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这天是爱妻的忌日,苏轼夜里终于梦到了妻子,感伤之余,写下这首词。
8、彼时正值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军大举进攻环、庆二州,短短四年占领了抚宁诸城。苏轼借该词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带兵征讨西夏。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唐代诗人多有此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苏轼最后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9、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之苏东坡,秋夜泛舟赤壁,写下了传诵千古之《前赤壁赋》。此赋成就多样,然于我看来,其最有价值之处,除了直接向我们展示苏轼那广阔无垠而又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还让我们在咀嚼那股浓重的人生空漠感之余,隐约听到了北宋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追求,在失落,在绝望与希望边缘徘徊的足音。
10、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11、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1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3、可不知为什么,两个人都在山东,这一年的中秋节,却没能团聚。望着天上的圆月,酒醉的苏轼竟然埋怨月亮故意与人们过不去。
14、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从黄州迁往汝州。官场的压力有所缓解,朝廷想要重新起用苏轼。
15、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16、辛弃疾是乱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却终成文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被誉为"词中之龙"。正所谓“剑有杀气,词有柔情”。
17、道家超然世外的生活态度,使苏轼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如他在赤壁赋中说“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再看这首《水调歌头·丙中秋》,词中句句饱含人生哲理和其对自由的向往:
18、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如《戏用晁补之韵》:“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酒令人饥。”《答李邦直》:“知我久慵倦,起我以清新。”《和犹子迟赠孙志举》:“清诗五百言,句句皆绝伦。”《邵茂诚诗集叙》:“清和妙丽,咀嚼有味。”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美的极致。
19、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2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二、苏轼的积极诗词
1、寓娘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3、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4、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5、此文写于2010年4月22日。
6、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7、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8、此身飘摇无处寻,此心安处是吾乡。
9、(3)王水照,崔铭.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
10、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2、月亮应该是最为公正的吧?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苦百姓,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月色。如今的人们不曾见过古代的月亮,而亘古存在的月亮,却依然照耀着今日的行人。
13、(8)徐定辉,冉阳.武陵学术(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
14、苏东坡用他旷达敦厚的人生态度,“利万物而不争”的处世精神来诠释了儒、释、道的三重思想境界。即便遥隔近十个世纪,依然迸射出耀眼的光芒,极具现实的生命力,给后世人们的生存境界留下了永恒的启迪,在不同的心境里折射出智慧、欣愉的光芒。
15、②改火:古时钻木取火,因四季不同而改用不同的木材,称为“改火”。后来以“改火”指一年。三改火:即过了三年。《论语集解》马融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③“无波”二句:化用白居易《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句。古井无波:古井枯竭,不起波澜,比喻人心寂然不动。节:竹节,比喻人之节操。筠:坚韧的竹皮,引申为竹之别称。
16、不过,苏轼在中秋夜酒醉后写的这首《水调歌头》,影响力最大,每个字都无可替代。或许,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是单纯地想给弟弟寄去一封书信,并未想过日后会流传千古。而且,很多人都忽视了这首诗的背景。可见,有着超群天赋的苏轼,他的诗词灵感也是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所有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点:饱含真情。
17、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18、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19、人的一生,谁也逃不了七情六欲,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这都是人之常情。
20、这一事件对苏轼打击非常巨大,成为他人生旅途中复杂人格形成的重要转折点。初到黄州时的苏轼是心有不甘的,且看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三、陶渊明积极入世的诗句
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2、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3、不要对着老朋友思念家乡,那样就会使思念倍增,既然无力改变现状,又何必用感情来折磨自己呢?
4、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5、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译句: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7、词的最后,既是诗人情感的升华,也是全词的灵魂和精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誉为咏月诗词的典范,成为千古名句。这一句诗,诗人不仅仅是勉励自己和弟弟子由,也是对天下人的祝愿,这种开阔的胸襟,旷达的境界,非东坡莫属。
8、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9、这是一首写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品评,苏轼笔下的西湖有着光色流转却又朦胧迷离的景象,是咏西湖的千古绝唱。苏轼把对山水的热爱蕴藏其中——亲近自然,享受自然,这既可以看成是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山水美景的热爱,也可以窥见老庄道法自然的思想已深深地印烙在了苏轼的心灵深处。
10、词的上片,诗人以一句疑问展开一幅精美绝伦的画面。当想象插上翅膀,内容的丰富多彩超乎我们的预期。什么时候有的月亮呢?明月几时有?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11、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2、反映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3、其意境清新。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苏轼用“境与意会”概括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清新的、超尘脱俗的意境。他称赞欧阳叔弼的诗“子诗如清风,翏翏发将旦”。说其诗象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的清风。他赞美朱逊之的诗“君诗如秋露,净我空中花”。意思是说,当眼昏病苦之中,忽得朱博士之诗,清冷如露,一扫病眼的错花。他赞美王震的诗“清篇带月来霜夜,妙语先春发病颜”。无论早晨的清风、秋天的白露或霜夜的明月,都是清新美好的。苏轼评价诗僧辨才:“平生不学作诗,如风吹水,自成文理。”赞美惠勤“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赞美参寥“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等等,都是从“清新”这一审美标准出发的。
14、乐事回头一笑空。——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15、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16、译句: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17、司空图平生著述颇丰,若以其在诗中所吟不伪的话,则流传下来的甚微。从司空图现存的文章来看,他一生中至少撰写过两部文集:《一鸣集》、《绝麟集》,一部家牒密史,另有一部采集时人佳作编纂而成的《擢英集》。其中以《一鸣集》最为著名,而其它二集及家谱,晚唐五代以来的旧籍均无记载。今存《司空表圣诗集》,《司空表圣文集》。
18、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狈躲雨,却只有苏轼不以为意。
19、此词借雨中潇洒徐行的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和思想上的升华。当苏轼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也就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这是一种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家认为“世间万物本不可得”,苏轼已然看破了从前他所执着的“当时之志”,不过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0、《满江红》怀子由作苏轼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华发。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四、形容积极入世的诗
1、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2、该词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上阙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阙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苏轼仿佛在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美学的盛宴。苏轼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在老庄思想的排遣下,苏轼豁然开朗,心中的波澜也平息了。
3、与其怀旧,不如怜惜眼前,珍惜当下。
4、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5、“水利万物而不争”成为了苏轼此后自处的信条。他曾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此时的苏轼也真正攀升到了“静”与“达”的境界。且看这首醉归遇雨的抒怀之作《定风波》:
6、很显然,苏轼集前人之精华为己所用,化为别具一格、内涵深刻的诗句。婵娟意指美好,苏轼希望天下人共享美好的时刻,情谊长久,永远平安。
7、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清欢”,确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8、苏轼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字面上是评析晁错以自全自取其祸,实际上是告诫人们:想有非常之功,就要做非常之事,要有所作为。越是想自我保全,逃避责任,畏缩不全,越是为人所不耻,而难以自全,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人生哲理。
9、都将万事,付与千钟。——苏轼《行香子·秋与》
1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12、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3、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1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5、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16、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7、从体裁上来说,开创我国古代用诗的形式写试论的先例。作者在《二十四品诗品》中用“比物取象”的方法,精雕细镂,描绘了各种诗歌风格的艺术特色,呈现给读者的,既是一幅幅色彩斑烂的景物画,又是一篇篇趣味篱永的说理诗。后来的苏轼、元好问、陆游、赵翼、袁枚等相继采取这种形式发表关于诗歌创作的议论,丰富了诗歌理论的宝库。但是,其中影响较大,受到评价较高的还要推司空图的《诗品》。
18、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
19、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父》
20、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五、苏东坡入世出世名句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译句: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在苏轼以前,宋代的词作多写男女之情、离别愁绪,怨妇之思,好似靡靡之音。但是苏轼的词却冲破了这个束缚,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辛弃疾赞:“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3、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4、从现存本的形式上来说,《二十四诗品》不载于今存的《司空表圣文集》和《司空表圣诗集》,但收于《全唐诗》,别有单行本多种,通行的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说郛》本、《历代诗话》本、《四部备要》本等。
5、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虽然他已经逝去,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6、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7、司空图论诗发展殷璠、皎然之说,注重含蓄蕴藉的韵味与清远醇美的意境,提倡"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他推崇王维、韦应物"趣味澄夐"的诗风,而批评元稹、白居易为"力勍而气孱"。他也赞美过李白、杜甫之作与韩愈歌诗的气势奔腾,"物状奇变",但并不专主一格。《与李生论诗书》中曾自引其得意诗句,有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丧乱、道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寞、惬适等,大都属于抒写闲情逸趣而偏于静美的。他的部分作品如《秋思》、《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狂题》、《偶书》、《河湟有感》等,也流露了他别有伤心怀抱。
8、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雨也没什么区别,都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任何风雨都有过去的时候。
9、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10、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11、(1)姜红雨,马大勇.苏轼词(M).北京:中华书局,20
12、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弟新。
1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15、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16、老街前几年去镇江游玩时,专门去了长江边上的北固山,北固山并不高,但是山上有不少古迹,甘露寺和多景楼今天还在,置身其中闭目遐想,似乎还能感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音容笑貌。
17、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18、(监利媳妇)童年的回忆
19、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20、离京后数度调遣,中年苏轼悟老庄
- 上一篇:苏轼最后一次被贬写的诗【精选100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大全分类
-
- 说说大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