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舟个性网 > 说说大全 > 正文
借喻的句子10个简单【精选100句】
admin 2023-07-24 10:46:54 说说大全 59 ℃一、借喻的句子
1、一个微风早晨,你我初相遇。夏蝉把天地叫窄了。窄得没有过去,也容不下未来。
2、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3、上面两组中A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尽”“血肉”。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A2中客体也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榨尽”“血汗”。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
4、将人、物、事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情景交融,这背景也就有了情。
5、用事物的材料代事物。同舍生皆被绮绣。
6、小学语文古诗常考的13类知识点!
7、我也不示弱,更加使劲地瞪她,谁知我的视线在她面前,就像点着了火的报纸,渐渐瘫软卷曲了下去。
8、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9、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它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10、黄柏万里路,道苦真无极。
11、意思是:当初与你相识,两心都渴望如一。如今留给我纷乱残破的思绪,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彼此不能在一起。
12、(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1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4、比喻的效果: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用作说理,能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通俗、生动。常用的术语有“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15、冬奥会开幕式里的古诗文,你知道都出自哪里吗?
16、例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17、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8、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用鱼鳞代替了鱼。
19、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0、温飞卿这个双关用得很精巧,把人事、时代习俗、情感都融入其中,寓意深刻。
二、借喻的句子10个简单
1、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2、用材料代替本体: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是指吴地出产的丝;“蜀桐”指蜀地出产的桐木,据说“吴丝”和“蜀桐”都是制造箜篌的上等材料,以此指代箜篌。
3、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4、婉曲以模糊代替直言,给人以含蓄与深沉之美感。
5、这些修辞手法都是学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高考试卷中对修辞方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格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和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能力。
6、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
7、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句中的“绮绣”是用来制造华丽服装的材料,这里代指漂亮华贵的衣服。(译)同一个屋舍的书生都穿着漂亮华贵的衣服。
8、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一息尚存便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感情。现在很多人用来形容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其实有违原诗旨意,因为这种理解,只是诗歌表面的字义,但它运用了谐音双关,显然不太适合师生之情的。
9、“冯渊”谐音“逢冤”,被薛蟠莫名其妙打死了,而行凶者还逍遥法外,冯渊死的还真是冤。
10、移就可以把人物的感情渗透到景色之中,使人感到情景交融,增强语言的抒情气氛。
11、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12、你经过的地方万物生长而且暧昧一遍又一遍的莺啼恰似一场生动的爱情你又绿了江南岸但你低估了塞北的那场春雪
1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14、具体化、形象化、鲜明化,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增强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15、(3)表达的效果不同。
16、试想,如果单纯以“梅花”理解,那么风吹一夜,梅花落满关山,何等美丽之意境。
17、例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18、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例如: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茅盾《现代化的话》)“细腰粉腿”就是借代修辞格,指舞女.如果首长一句话不讲,扔下“有线”,全用“无线”去了,那我们才受不了呐.(徐怀中《西线轶事》)“有线”“无线”分别借代“有线班的战士”、“无线班的战士”.我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红领巾.(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而借喻句:指的是不出现本体,也不出现比喻词,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例如:天转晴了,地面的低洼处贴上了一面面的小镜子.榕树靠它那一茬茬的长胡子吸取水分和养分.那次以后,我们之间多了一堵墙,不像以往般友好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9、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0、鲁迅先生以“花白胡子”代指“一个留着花白胡子的人”,笔法简练,既捕捉与代入了体貌特征,又增加了文字的画面感。
三、夏天借喻的句子
1、心碎的时候,就跟木材裂开一样,顺着纹路自上而下完全开裂。
2、“双关”这种修辞手法不仅在古诗词中大放异彩,后来也进入到对联、小说当中。
3、隐喻[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例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本体)(喻体)(本体)(喻体)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例子:天上张著灰色的幔.
4、“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5、借喻和暗喻,都是比喻的修辞方式。不同在于:借喻本体和比喻词不出现。如:大火球渐渐的从东方升起。(太阳——〉大火球)暗喻的比喻词通常为:……成了……,……变成了……,……简直是……等。如:雨太大了,我们都成了落汤鸡了!(我们——〉落汤鸡)比喻中还有明喻,它和暗喻的最大区别在于比喻词。它的比喻词通常是:……好象……,……象……等。如:小弟弟的脸象大苹果一样!(小弟弟的脸——〉大苹果)。
6、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7、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8、暗喻,就是喻体和本体都出现,连接词是"是",不用"好象""仿佛"等词(那是明喻)作连接词,如"老师是园丁,抚育我们这些花朵的成长"借喻,就是只出现喻体,本体已不复出现,如"我们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园丁'的辛劳和培育"在以上的举例中可以看到,老师是本体,园丁是喻体,暗喻中,喻体和本体都出现,而借喻中,本体已不再出现.需要说明的是,喻体已是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的,借喻,才能应用,才能省去本体.别人才能知道你说的是谁,比喻的是谁、是哪个.。
9、②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10、谐音双关在《诗经》就已出现,且大多与比兴兼用。如《国风·召南·摽有梅》:
11、比喻:构成条件: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两事物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点。
12、一粒鸟鸣播进大地它要借春色一声接一声织遍人间
13、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所以宋代陈骙在《文则》中称这类形式为“隐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
14、金朝诗人元好问《摸鱼儿》:
15、③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16、本体和喻体关系不同
17、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
18、风把地上的落叶吹起来,像是补充了一句话。
19、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20、(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四、借喻的句子简短10个字
1、释义: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采用借喻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2、(注释)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
3、明喻:他像风似的从我身旁掠过。暗喻:你是太阳,照亮我的家门。借喻: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
4、如果理解为道路,诗意为:女子和情郎相聚,彻夜畅谈不眠。她心疼情郎走了千万里之路,那一路上肯定吃了很多苦。
5、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如:每天天不亮,黄马甲们就来到大街上,挥动扫把,在太阳升起的同时,将一个整洁清新的城市献给大家。明白吗?
6、(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修辞运用、仿写句式等、语言表达连贯、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主义所选名人、文人应为古代的,同时结合其思想和作品来写。
7、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两种形象,是比较。
8、借喻,比喻之一。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如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9、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10、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11、此刻烦躁的心情,就像用十除以三得出的结果一样,无穷无尽。
12、借代是用物体的特征代指该物合意,比如某人带眼镜,你不叫他名字,而叫他作“眼镜”。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喻词,比如:此时他的心一会儿升到云端一会儿又沉到谷底。比如说一个人一下子钻进麻烦里可以这样说:他一头扎进麻团中。比喻则是把甲事物比成乙事物,比如苹果似的脸(暗喻),她的脸象苹果(明喻),吻了一下她的苹果(借喻),他此时的心情就是一团麻,就是一堆草,就是那煮沸着的水(博喻)。
13、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14、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杨二嫂”“圆规”那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再清楚不过的。“圆规又讲话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后一个“圆规”与“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极不和谐,分明是借代。
15、第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16、(1)用比喻句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17、接着春风的肢臂开始舒展她一边抚暖着塞北的雪一边染绿了江南的雨
18、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9、二者的效果:设问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加强印象;反问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意的表达。
20、②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五、有关借喻的句子
1、那河水冰冷,仿佛玻璃在流动。
2、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
3、你是十二道香味中最熏人的那种被宋朝那位叫林升的诗人验证过被唐朝的王之涣在边塞的关口拒绝过被王安石看绿了江南被杜牧卷上过珠帘被岑参在千里沙漠叫醒过
4、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5、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在表示感激。(《小珊迪》)
6、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然,以上这种双关比较浅显,算不得巧妙,下面的才是真的巧妙。
9、“什么是雪?”“乌云的暮年。”
10、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再如:“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11、(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12、尤其是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以“双关“手法暗藏了无数的玄机。
13、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用“袁世凯”——银元上的人头像这个特征代银元。
14、例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15、欧·亨利描述麦迪逊广场入冬的这段文字,精巧地杂糅了多种修辞手法:弗罗斯特是英文“frost”的音译,意思是“霜冻”。作者为霜冻赋予了一个充满罗曼蒂克气息的英文名“杰克·弗罗斯特”,这是用专用名词来代替本体的借代手法,无疑又是一种拟人修辞。
16、〔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17、一夕就郎宿,通夜语不息。
18、移就是指两项事物相关联,叙述中将原描写此一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另一事物性状的修辞方法。
19、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里是用古代兵器“干戈”来代指战争。(译)(自己)辛苦勤奋地研读诗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朝做官,(这种仕途生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0、13023086542
- 上一篇:借的古诗词【精选100句】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说说大全
- 搜索
-
- 说说大全分类
-
- 说说大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