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舟个性网-qq个性网名大全、经典网名、可爱女生网名、霸气男生网名、情侣网名大全

热搜词:qq网名 个性网名 霸气网名 女生网名 男生网名

冉舟个性网 > 说说大全 >  正文

登高古诗解释【精选100句】

admin 2023-07-21 11:33:15 说说大全 59 ℃

一、登高古诗词的意思和赏析

1、《登高》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颠沛夔州时期所作,其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数年,但关河以东局势越发混乱,肘腋之间宦党日强朝纲日废,后庭方寸吐蕃弄强回纥嗜欲,天下大势实在悲观。杜甫满腔爱国热情,一身耿骨义气,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起,惶惶终日,自认重见社稷光耀朝纲振奋天下益安苍生乐享,怕是此生无望他生未卜,其萧索落寞悲愁苦涩可以想见,正是这种绝望孤寂悲苦无端的心境,在767年那个秋天,直接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2、学更多古诗词,关注(古诗词全解)

3、B.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话别离的词,上阕通过“寒蝉”“烟波”“暮霭”等词渲染了别离的气氛,突出了临别时难舍之情;下阕写出别离之后实际的秋江伤离的场面.

4、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5、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6、颔联是千古名联。写的是亘古不变,或者不断去而复还的江景。急风相催,峡江的秋来得格外猛烈,水天做幕,无边无际的黄叶,萧萧随风,飘飘落下,这是每年秋天都要重来的秋江风光。峡江浪急,浪花翻滚,远远望去,滚滚而来,这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江山壮景。秋去秋来,叶绿叶黄,江水东去,逝者如斯,这一切不知始于何时,亦不知终于何时,循环无尽矣。江山不改,而人世变迁;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天地间一过客耳,老冉冉其将至也,应是时日无多,岂不悲哉!

7、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全诗原文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8、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9、吉神方位:喜神东南、贵神正东、财神正南。

10、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11、紧接着杜甫写下了《登高》中最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一句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渚清沙白,尽在眼底,飞鸟徘回,举目可及,似乎诗人的心情也因此从天风浩荡的激越中平静下来,但是这种平静不是一种简单的反弹和平庸的失落,继之而起的深沉的压抑感更是让这种悠扬的平静生出一种一默如雷的深邃感和震撼力。无边落木,萧然飘落,道尽了秋意遮天蔽日的苍凉,不尽长江,滚滚而来,道尽了世事蹉跎的沧桑,在尽在眼底举目可及之间,无边不尽陡然而出,直如异军突起,读来不由自主随着诗人一同扩大其心胸,开阔其眼界,不由自主痛感营营小我之渺小,滔滔物议之微不足道。

12、如宋代诗人邵康节的《花乡村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13、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14、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15、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16、❖文华学院中文系主任,文华学院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1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8、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19、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20、作为小学生应该明确,修辞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掌握了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便能够更精准的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下面就为广大的小学生整理了12中修辞手法及鉴赏示例,建议家长为孩子收藏,并让孩子认真阅读。

二、登高古诗解释

1、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2、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3、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4、下列关于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7、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8、杜甫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忧愁的。24岁那年他东游泰山,登泰山之巅而小天下,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不朽绝句,千百年来激励着多少年轻人勇攀高峰,追求梦想!40岁那年,也在一个深秋,他在京城与高适、岑参等几个朋友一起登上慈恩寺塔,登高抒怀,杜甫当时就在诗里写道“泰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作者说到泰山将崩,泾渭原本分明,但现在整个世道都浑浊一片,再难分清。果然,仅仅3年之后,就爆发了安史之乱。诗人心底里始终放心不下朝政,始终牵挂着老百姓的安危。他希望自己能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杜甫却作了王朝盛极而衰的见证者,是以到了“艰难苦恨”的绝境。

9、世界上还没有一座小城,在千年历史中,曾经栖留往返和诞生过如此众多的诗人;并各自在此灵感迸发,抒写出万古不朽的无数诗篇。这是文学史绕不开的一座城池,是古典诗词创作的一脉巨流,是中华文化东西交流、南北融汇无从回避的一个坐标。这样一方峡江边的逼仄城郭,曾经一眼瞰尽的巷陌烟村,却是天下后辈诗人墨客,到此都要颔首致敬的山河。是过往士绅商旅,经此都要垂帆系缆,燃香遥拜和小泊顶礼的大地。

10、作者:赵时春(原文)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注释)①这首诗选自《宣统固原州志》。原州,北魏至唐代州名。治今固原市原州区城关。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始置,因治高平城,盖取“高平”之意名原州。辖今固原地区大部、同心县南部及甘肃平凉、镇原北部。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也就是重阳节。②咽:阻塞,声音因阻塞而低沉。塞笳:塞外的胡笳。③霜华:有月光的意思,也可解读为霜的光气。④入望:进入视野。赊(shē):长,远。⑤苍蒹:深青色没有长穗的芦苇。⑥鸿鹄:古人对天鹅的称呼。

11、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12、《登高》中的“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

13、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14、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15、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1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7、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8、视频号·阅读王作家学堂

19、杜甫《登高》虽是一曲悲歌,但毫无哀婉自艾之心,悲途末路之感,相反却激昂悲壮,壮怀伟烈,一扫凡冗,独标雄奇,隐然有凌云之意,每每读来都不禁让人为之气夺。胡应麟誉之为千古七律第实不为过。

20、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三、登高的诗句意思

1、④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2、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3、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4、对《琵琶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6、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7、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8、A.《山居秋暝》是王维写的一首山水名篇,诗人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9、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0、❖谭邦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原副院长。

11、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12、他以他的那些古体歌行长歌当哭地书写了这种惨状,而他自己的精神苦痛呢?

13、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称其“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而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以七律艺术史的眼光来扫描,已先黄叔灿认定《登高》不仅是杜诗七律第更是古今所有七律之第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天下第一七律”。其言曰: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14、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5、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诗圣杜甫时年55岁,他流落江湖,于酒醉之时登高望远,无边落木,滚滚长江,大自然已是深秋。杜甫此时漂泊万里,孤穷多病,一生潦倒,杜甫自己也走到了深秋。

16、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51首古诗词

17、跟着作家学阅读、学写作、学语文!

18、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19、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0、birds are flying homeward over the clear lake and white sand,

四、登高这首古诗的意思

1、A、第第二句的意思是山川依旧,但石头城往昔的繁荣已空无所有。

2、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3、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5、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6、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7、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9、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11、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像。

12、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13、颔联和颈联都是标准的对仗,颈联的词性对仗稍宽一点,但这在格律诗中是完全允许的。尾联并不对仗,但“艰难”与“潦倒”相对,让句式看起来十分工整,所以才会有人让为此诗八句皆对。

1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5、《锦瑟》不正确的一项()

16、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17、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18、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19、初遇《登高》,至于今日,弹指二十三年,总是想书写一下对《登高》的观感,但数次提笔都茫然不知所云怅然辍笔而退,扪心自问,以我的才力学识,想要说清登高的好处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当初上海辞书出版《唐诗鉴赏辞典》,兴兴然翻找《登高》的鉴赏,却发现通篇只是翻扒了胡应麟的分析,舍此殊无新意乏善可陈,便又悻悻然撇在一边。后来又见过一些鉴赏分析《登高》的文字,虽不乏可观处,但也都流于泛泛,用比较普遍的说法分析十分特殊的《登高》,其言不及意难以搔到痒处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自己不免又要不自量力地提起笔来,试着说说对《登高》的理解,虽不敢说搔到痒处,但异于二三子者还是不忍珍为敝帚的。

20、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尾联两句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抒发的感情。

五、登高古诗的意思翻译

1、此情此景,怎能不回忆人生?远祖京兆,籍贯襄阳,出生巩县,漫游吴越齐赵,求职长安,奔走陇右,流亡成都,滞留川东,以后还要漂流荆湘,离家万里,背井离乡,历尽艰辛,流浪诗人,杜甫一生都在“做客”,死后灵柩都还厝在岳州长达43年!如果不结合杜甫的这些人生经历,怎能读懂这“做客”二字的心酸。“百年多病”,百年犹言一生,这里更指衰朽的晚年,杜甫此时,一生是病,肺病、疟疾、风痹、眼半盲、耳聋,年老体弱,想起自己人生中结识的那些朋友,王维、李白、高适、房琯、郑虔、苏源明、严武,一个个都已先他而去,我们见到这一个“独”字,怎能不把这些都联想起来,疾病中的杜甫,老境孤独,精神寂寞。

2、《声声慢》不正确的一项是()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5、从一个诗人的生平入手,要对他感兴趣了才去读他的诗,这样要好些。其实有的诗人并不好,他的诗也晦涩,不读也罢,不过为了考试还是要涉猎。我觉得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可读,所谓唐诗宋词,是那些流传较广的人写的诗。最应读的诗词我建议你读苏轼的。白居易的也可以,因为他的长诗中有些词句我们现在写文章都用得着。

6、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7、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9、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0、⑦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1、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1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3、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4、B、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潮水”,它拍打着城郭,仿佛也感觉到了古城的荒凉冷落,也默默地退去。

15、在小学考试的众多考试题型中,古诗词鉴赏一直都是众多小学生的失分重灾区。其实,想要在此类题型中少扣分,甚至是不扣分,就需要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16、李瑛云:前四句凭空写景,突然而起,层叠而下,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澎湃潆回,不可端倪。而以六句承明作客,登高情事,是何等神力!末二句对结,“苦恨”与“新停”对,“苦”字活用。(《诗法易简录》)

17、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18、《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19、这首诗是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此诗。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20、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搜索
说说大全分类
说说大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