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舟个性网-qq个性网名大全、经典网名、可爱女生网名、霸气男生网名、情侣网名大全

热搜词:qq网名 个性网名 霸气网名 女生网名 男生网名

冉舟个性网 > 说说大全 >  正文

夜雪这首诗表达了什么【精选100句】

admin 2023-07-09 10:46:54 说说大全 59 ℃

一、夜雪这首诗的诗意

1、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2、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3、30万+高中师生寒假作业的全新选择

4、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5、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6、白居易,生于河南,家境不错的白居易本该有美好而幸福的童年,却遭遇一连串磨难。好在他童年时期就非常刻苦,读书读到口舌生疮、手长老茧、年纪轻轻就满头白发,终于有了满腹才华。

7、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讶,这里指惊讶。衾,被子。诗人已经躺到了被窝里面,但惊讶被子和枕头怎么如此的冰冷,又看到了窗户非常的明亮,这是白雪反射的光。这里诗人用“已讶”对“复见”,贴切无痕的巧妙,似无意,却又像有心。诗人感觉到非常的寒冷,又看到窗外的大雪,才知天气已是大变。

8、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

9、公益读写,全程免费,还有证书奖品

10、白居易(772至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11、愿景:让每一个孩子爱上古诗文;

12、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13、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

14、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5、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6、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17、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18、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19、“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是从听觉角度来写,不过写的是折竹之声,并非雪落之音,因此依然是侧面描写。“夜深”说明诗人被冻醒后就再没有睡着。“雪重”既照应了前文的“冷”与“明”,此时点出,又引出了下文的“折竹声”,是衔接上下文的一个关键节点。最后一句写“时闻折竹声”还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读完了整首诗,我们仿佛还能听见竹子时不时被雪压断的声音,引人遐想。

20、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许多小伙子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二、夜雪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1、相传白居易每次写完诗后,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妇听,老人表示听明白了,他才决定定稿。在白居易心目中,诗要方便理解和记忆,因此他的诗风也是平易通俗,深受大众的喜欢,而这首《夜雪〉又是秉承了这一特点,被广为流传。

2、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3、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诗人当时45岁,任江州司马。当时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4、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5、“夜深知雪重“此时雪才正面出场,一个”重“字,是全诗的”诗眼“。前两句中提到的”冷“和”明“都是为这个”重“做铺垫。雪下得大,下得久,下得厚都是为了落在”雪重“上。

6、首句“中”衾“和”枕“表明了时间是晚上。半夜里惊”讶”于”冷“,则暗合了雪。紧扣诗题”夜雪“。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刚下雪的时候,气温不会下降,只有下过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感受到雪的威力。这里的”冷“则暗示出雪不是初降,而是下了很久。雪本来就是无声无息的,一个”讶“字表明作者根本就不知道,这些都是通过诗人的感觉描写的。

7、yǐyàqīnzhěnlěng,fùjiànchuānghùmíng

8、古风泊客┃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9、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10、yǐyàqīnzhěnlěng,fùjiànchuānghùmíng。

11、这首诗就写雪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有其特别之处。题目写作“夜雪”,点明时间,点明事物。我们读者读到这个题目时不妨想想:我们如果自己动笔写,会怎么写这个题目呢?晚上的雪着实不好写。一来下雪天,晚上肯定没有星月之光(当然你不能跟我抬杠说还有路灯霓虹灯),一片漆黑,看不见下雪的样子。二来雪落无声,用耳朵听也是听不见的。我们最常用的视觉、听觉碰到下雪的晚上全用不上了因此很少有人写夜雪。大凡写雪,写的大都是白天之雪,而且还主要从颜色上着手。

12、雪,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它以天赋丽质装扮山川,飘洒寰宇,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有“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有“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有“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等等。在如此众多的咏雪诗词中,白居易的这首《夜雪》,并非光彩夺目,也没有波澜起伏,更没有能让人刻骨铭心,但是这一朵小花,却也开出了别有一番的韵味,耐人寻味,让人一感其清新淡雅、无尽韵味。

13、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14、这个寒假,读写计划,安排!

15、这首写雪的诗,也是托物诗,总要有所寄托才是。白居易的一生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入仕途、丁忧回乡、遭贬江州、历职京杭”,而遭贬江州(815年)是他诗词生涯的一个重要的分界点。

16、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称夜色已深时,就知道雪下得很大了,因为时不时的可以听到雪把竹子压折的声音。这两句诗人颠倒了事件发生的顺序,理应先有“时闻折竹声”,才有“夜深知雪重”,这种写法,把“雪重”放在了首句,强化了雪下得很大的效果。

17、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18、赏析: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

19、这首诗明写人,暗写雪。可谓苦心造诣,诗人落笔于人,侧面写雪,韵味悠长,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20、梅子黄时日日晴,梅子黄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天,小溪泛尽却山行。乘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却忍不住就要上山去。绿阴不减来时路,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时候一样浓密,添得黄鹂四五声。听到了黄鹂叫的声音。

三、夜雪这首古诗

1、“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2、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3、下雪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别说文人骚客了,就连我们普通人遇见纷纷扬扬的大雪的时候,也非常兴奋。面对这上天赐予的精灵,前人留下了很多瑰丽的诗篇,但是白居易这首诗,却以其朴实的语言,另辟蹊径,成为众多咏雪诗词中的奇葩。

4、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

5、“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6、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

7、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8、“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来写。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感受的,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9、2022年诗社公益:为每一首诗配PPT,打造父母最喜欢的古诗词PPT课件,欢迎更多的父母给我们提出改进建议和献计献策,以便更好地优化这首诗。

10、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11、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12、31省2000+高中学校的支持认可

13、每日背诗|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

14、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

15、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16、在新课标及高考评价体系理念的指导下,为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语文能力,科学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新课标大语文课题组在寒假举办“第四届‘新课标大语文’寒假读写计划”。

17、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也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帖,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出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18、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19、“已讶衾枕冷”,这“冷”字恐怕就不单单是写雪,写雪所造成的降温的直观感受,更多的是被贬官后所感受到的人情冷漠和内心的荒凉。连贴身的被子与枕头都是冷的,这“冷”真是深入了骨髓!

20、索书号:B205/60

四、夜雪这首诗怎么写

1、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2、被子枕头的寒冷已经让我很惊讶了,又看见窗户特别的明亮,是被雪泛出的光照亮了。夜深的时候才知道雪下得很大,不时的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3、诗的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4、每日背诗|晚泊浔阳望庐山

5、⑴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6、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馆藏地:中新友好图书馆总馆2F通顶东面

7、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

8、读音:yèxuětángbáijūyì

9、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0、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1、“复见窗户明”是从视觉写雪。虽然是从视觉写,但依然是侧面描写,因为诗人看到的是“窗户明”,而不是“雪花白”。在无光的漆黑夜晚,雪能把窗户映照得明亮一片,非大雪厚雪不可。这一句也是人的正常反应,紧承上一句而来。假如是我们碰到这样的天气,晚上睡觉被冻醒,总要爬起来看一看怎么回事:这鬼天气怎么这么冷?看见窗户明亮,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12、yèshēnzhīxuězhòng,shíwénzhézhúshēng

13、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在举目无亲的他乡,在理想破灭的绝望中,经历着怎样的寒冬呢?枕被如冰,心生羁旅之愁,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夜雪》。

14、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艰险,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二句:五岭山脉(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第三句: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按,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第四句:更高兴的是看到了岷山千年不化的白雪,长征胜利了,红军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15、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

16、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7、“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8、白居易这首绝句,短短四句,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个层次来写雪,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全凭侧面烘托。我们未见雪花半点,却着实清清楚楚地知道,门外的雪是何其纷纷扬扬!这是他这首诗写雪的特别之处。

19、菊花元稹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翻译: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

20、贬官江州给诗人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贬谪江州更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了。

五、关于夜雪的诗

1、“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则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夜的寂静与诗人内心的孤寂。“竹”是“岁寒三友”之也是“四君子”之可见它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地位之高。连苏东坡都要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不管是“岁寒三友”,还是“四君子”,都是以高洁坚韧著称。然而面临又冷又重的积雪,坚韧的竹子也会被折断。这就不能不引发常常以竹自比的文人的思考,诗人当然也要想想自己的前途命运。他上书言事本是尽臣子本分,却无端遭到打压,他即使如竹坚韧,又是否能扛得住这恶势力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呢?

2、元和十年(815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3、”复见窗户明”,雪依然没有露面,只是转为视觉的角度来写。本来夜已深,夜色应该是黑漆漆一片,但是诗人抬眼看窗户,却发现窗户白亮。这正是积雪很大很厚,反射的光给黑夜带来了光明。

4、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古诗《望岳》这首诗意思是: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5、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6、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

7、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8、《唐诗鉴赏辞典》是国内文艺类鉴赏辞典的发轫制作。它首创的融文学赏析和工具书于一体的编写体例,已成为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的固有模式。《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版于1983年出版,是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第一部。2013年的新一版《唐诗鉴赏辞典》共收唐代190多位诗人诗作1100余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全书约190万字。另配有唐代诗人年表、唐诗书目、诗体诗律等多种附录,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读物。

9、诗本2113意如此,您何必郁闷?夜已深,从聚会上归来的舞者(想象应是位少女)仍不尽兴,在街5261心灯影里尽情舞过,姜大诗人几个字,描绘的场景就生动地4102浮在我们面前.佩服!有关皮影的诗: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平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1653张灯版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权手挥舞百万兵。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10、“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11、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12、这首诗如果仅仅是在写雪,也就称不上千古名作了。

13、首句“已讶衾枕冷”,从触觉之冷来写雪,并点明题目中的“夜”字。五个字写了两件事:一是被子枕头冷,这说明诗人已经裹被而眠很久了,然后被冷醒;二是诗人对冷感觉很惊讶,这说明诗人睡觉之前是没有下雪的,雪是诗人睡觉之后才下的,而且还把诗人冷醒,这又说明雪下得非常大,诗人这才感觉很吃惊。总之,这雪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夜”雪。

14、“竹”本来是岁寒三友,在这里却被雪给压断了,那坚韧的身躯最终没有顶住大雪的压力,这里的白居易也开始改变他的风格,诗词中更多的是明哲远祸之作,也是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吧。

15、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16、解读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是不能不用的。那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当时诗人的处境如何呢?

17、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18、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19、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20、每日背诗|寿阳曲·江天暮雪

搜索
说说大全分类
说说大全标签